8

【字作櫱04】食野餐・遊富里

2023-04-17

文/鍾雨恩

每年穀稻秋聲由富里983特製的野餐餐盒,不只是超級限量(其實是因為做不了太多XD),更結合當地多元族群的特色美食,採用在地食材,由在地居民和夥伴們純手工製作。期待能讓每個拿到野餐的遊客,在視覺及聽覺都非常Chill的放鬆之外,味覺與嗅覺也能有一趟美食小旅行,吃一吃在地的文化、生活和味道。



榖稻秋聲-多元策展的食農教育

彰化的肉圓、台南的鱔魚意麵、高雄大樹的玉荷包、台南玉井的芒果…一個地方的幸福美食地圖,乘載著地方的文化脈絡,也是滿滿的風土民情,而屬於富里的味道和美食又是什麼呢?

榖稻秋聲八年來,除了作為一個地方慶典外,富里983的夥伴也將「食農教育」的價值包裹在整個活動當中。以野餐來說,透過在地的食材、創新的烹調方式、在地夥伴的互助合作,介紹富里豐富的物產,如何融入料理。除了眾所皆知的有機米,還有金針、椴木香菇、梅子、洛神等等,結合多元族群的文化與習俗,吃出美味和故事。

這幾年也透過策展的方式,來跟大家談論食農教育,例如「大米缸計畫」,串起生產者和公益單位及企業的連結,創造糧食善循環,希望能讓農夫持續種好米,消費者持續買好米的善循環。另外,也將產地鱉溪和物產的里山精神放入活動當中,讓民眾更輕鬆的方式接觸產地,這也是食農教育的重要的一環。


米,或許是許多人認識富里的第一印象

有趣的是,富里火車站改建後的造型即是個大米倉,當時建築師就是從這個角度思考,展現富里米的迷人之處。近年,台灣受到飲食多元化的影響,國人食米量下降,造成台灣稻米產銷失衡的問題。農業各界也積極透過各種不同方式展現米食的多元面貌,我們榖稻秋聲音樂節當然也不輸人後。在野餐餐盒中呈現了米蛋糕、米巴斯克蛋糕、融入在地香菇的米鹹派,甚至是客家的紅粄(紅龜粿)、艾粄(草仔粿)。但實際上大家可能有所不知,在米種的差異下,各種米食點心的原料也有所差異,這或許未來也可以細細來考究一番。

另外,其實榖稻秋聲每年的野餐,也在講述一件事情,就是縮短食物里程,產地到餐桌的呈現方式,一方面是講述時令食材外,也展現地方文化族群的多元,呈現地方特色的餐食,舉凡像是原住民的小米粽、山豬肉、客家的粄;而甚至是新住民的越南法式麵包。

飲品,也是穀稻秋聲野餐餐點中重要的畫龍點睛。這些年我們主推富里六十石山的蜜香紅茶,不論是熱飲或冷泡,都能品評到那茶香的清甜。抑或是以富里竹田村新鮮百香果加工廠的果醬,搭配蜜香紅茶而生的果香紅茶,這些都讓遊客能感受到富里豐饒物產的百變滋味。美味的野餐不僅賞心悅目,還有更多社區媽媽、在地職人和青年們的用心。

為了讓活動也響應環保,盡可能在每一年的包材中達到減塑,透過原住民智慧以檳榔俏作為器皿,富里983的夥伴們到山林裡去撿拾、刷洗、乾燥、定型。或是透過餐具租借的制度,無論是和花蓮縣政府環保局合作,或是有一年和鳳林的北林社區合作,我們都嘗試以租借餐具、餐盒、杯子清洗後可再利用的方式,取代一次的器皿,減少垃圾的產生。


食農教育即是日常

榖稻秋聲音樂節本身就彷彿是一個大型的食農教育策展,不論是市集呈現縱谷的豐饒物產,也透過音樂呈現地方的多元。每年更是從主題的定調,讓各地的遊客或富里遊子們更認識這片土地。我們不單單探究這食物的來源,更從食物背後的文化、風土來看這些生產者的故事。從文化的角度,例如第五年屆的榖稻秋聲,我們試圖以生日派對的方式來慶賀這年,找尋不同文化族群在生日慶典會享用的美食,融入當年的野餐。在生態的面向,我們也曾透過主視覺的「鱉」來談地方和溪流的連結性,用活潑輕鬆的方式讓大家認識里山倡議的議題。第七年我們用「割了沒?」作為活動主軸,回應年輕世代無俚頭的詞彙,去談很Chill的感覺。同時也是以「歌」同音「割」,割了沒也是歌了沒。進一步來談,「割」字為農民經常使用的詞彙,在收成時期農民常以台語「割了沒」、「幾割*」作為日常打招呼的用語,比「呷飽沒」更為貼近農民的生活。讓更多人了解這些在農民口語中的「術語」,這些都是食農教育的一環。

*割:台語所說的幾割的「割」,其實源自日本的「刈」,1刈=100台斤=60公斤,為說明稻米收成產量單位的用法之一。

(資料來源:農業知識入口網https://kmweb.coa.gov.tw/knowledge_view.php?id=13245)




>>本文收錄在 字作櫱 Nie’s Paper No.04期